崇明灶花帶著人間煙火氣 非遺盼有傳人

畫有各色圖案的灶花,。

灶花上畫的魚意味著年年有余,。
過去,,崇明農(nóng)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砌有灶頭燒菜煮飯,。為避免燃燒柴火時產(chǎn)生煙灰熏人,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堵墻,,崇明人稱為“灶山”,。為了美觀,能工巧匠會在“灶山”上畫出各種各樣的“灶花”,。
民間有傳說,,灶頭有“灶君”專管人間善惡事。因此,,人們要在灶山上畫“灶頭花”獻給灶君老爺,。若不畫花,只簡單刷上一層石灰漿了事,,這就是“豆腐灶”,,會惹灶君爺生氣。
茅冠雋工匠正在畫灶花

灶花多有寓意
崇明的灶頭,,不管是兩眼的(砌有兩口鍋)還是三眼的(砌有三口鍋),,在灶山上和灶沿下,都畫有各色圖案,,人物,、山水、花木,、動物應(yīng)有盡有,。灶花的內(nèi)容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,如灶上畫“竹”寓意“祝(竹)報平安”,,畫“魚”意味著“年年有余(魚)”,,畫“鷹、鴿”,,反映人們心想“雄鷹展翅,、和平吉祥”。
灶花的執(zhí)筆者,,都是資歷深,、手藝好的泥瓦匠。在給人家砌灶頭時,,他們以鍋底灰,、植物花果與水調(diào)制成顏料,然后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畫,,不打草稿,,一氣呵成。在灶花的具體繪制上,,工匠采用的是歐洲文藝復(fù)興以前畫家們常用的畫法之一——濕壁畫的作法,,這是一種刷底壁畫,,即在灶頭砌成以后、灶山上所粉刷的石灰還未干燥時,,立即揮筆在上面作畫,,其顏料能滲透進粉層,以后隨著烘烤和自然揮發(fā),,灶山漸干,,上面的畫作能經(jīng)歷幾十年不變形、不褪色,。

畫有各色圖案的灶花
非遺盼有傳人
家住向化鎮(zhèn)齊南村的64歲老人黃漢生就是一位“灶花達人”,。他畫了40多年灶花,2006年崇明灶花被列入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時,,他成了崇明灶花的傳承人,。“畫一幅灶花短則幾個小時,長的需要一兩天,,花的精力雖多,,但卻樂在其中。”黃漢生說,,以前在崇明,,10個泥瓦匠里8個會畫灶花。如今,,隨著農(nóng)村灶頭的日漸消失,,灶花也漸漸淡出了人們?nèi)粘I睿贻p工匠很少有會這門手藝的,。“我年輕時,,基本每天都要去農(nóng)戶家里畫灶花,現(xiàn)在來邀請我畫的人家越來越少,。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學(xué)習(xí)畫灶花,,讓灶花藝術(shù)傳承下去。”
農(nóng)村城鎮(zhèn)化進程的加快,,讓灶花成了一個塵封的美景,。為了保護灶花這一民間藝術(shù),崇明從2006年起每年都會舉辦灶花藝術(shù)節(jié),,還建造灶文化博物館,,成立灶文化研究會,建立灶花作品及繪制工匠檔案,,加大對灶花藝術(shù)的傳承和保護力度,。2012年,崇明灶文化博物館開館。博物館由灶神傳說,、灶具薈萃,、灶花集錦、灶臺美食四個區(qū)域組成,,收集了近500種不同的灶花,。“為了保持崇明灶花的原汁原味,在建館前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深入農(nóng)家,,將一幅幅農(nóng)家灶花拍攝拓印。我們希望能盡量保護,、傳承好灶花這門帶有‘煙火氣’的民間藝術(shù),,讓年輕人了解農(nóng)家生活的多姿風(fēng)情。”灶文化博物館負責(zé)人說,。
- 上一篇:一曲琵琶顫千年--第一位和親烏孫的漢室公主劉細君
- 下一篇:淄博花燈